时间:2022-06-21 17:00:41 发布人:李金兰 浏览:
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,也是造成患者反复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,但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对心衰的早期信号不够重视,如果能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,完全可以延缓心衰病情进展、防止病情恶化。
心力衰竭按心功能在临床上分成四级,如果出现三级或者四级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:
一级:日常活动没有问题;
二级:能耐受日常的普通的轻微体力活动,比如散步等;
三级:不能耐受轻微的体力活动,比如刷碗、散步等,都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胸闷、憋气,引起不适;
四级:患者在休息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胸闷、憋气、端坐呼吸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。
警惕心力衰竭的五大信号
1.疲乏无力
全身乏力,极易疲劳,少气懒言等是心衰的早期信号。有时候走路稍快或是轻微劳动后就会感觉心慌胸闷、气喘如牛。这是因为心排血量下降,全身骨骼肌的血流灌注不足,骨骼肌缺血缺氧导致的。需要提醒的是,很多患者出现这类症状时,往往认为是年老体弱所致,不重视而导致贻误病机。
2.咳嗽、气喘
出现频繁干咳、胸闷气喘,活动或劳累后更加严重,尤其是夜间突然气闷气急被憋醒,被迫坐起后才能逐渐缓解。
3.食欲不振
一直认为是胃肠道出现了问题,就诊时只考虑挂消化内科的号,而心衰有可能直接导致了这类症状的产生。
4.尿少、浮肿
这一信号很容易被误认为肾脏出了问题,但其实,肾脏导致的水肿首先出现于面部,而心衰导致的水肿多从人体双脚或两条小腿开始。
5.情绪或精神异常
这类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性精神疾病,或是脑卒中、脑肿瘤等。
警惕以上信号,早发现、早治疗,对于控制病情发展,改善预后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关键。
饮食起居“三关注”
▶关注病情变化
对于慢性心衰患者来说,要每天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:
(1)监测体重
每天早晨如厕后、进早餐前称一次体重,如果3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,或每天体重增长超过1公斤,可能有水肿,要及时就诊。
(2)注意血压和心率的明显变化
这两个指标是对心脏基本功能状态的反映,也是药物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体现,要注意监测。
▶关注饮食摄入
低盐饮食。轻度心衰患者,每天饮食中含盐量不宜超过4克,中到重度心衰患者每天不超过2克盐。心衰会使人体内的钠盐不能顺利排出体外,摄入过多的钠,会导致人体内水液潴留,加重心脏负担,出现踝部或下肢出现水肿。
限制水的摄入。重度心衰患者每日最多可饮用1.52升水,口渴时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方法来减少饮水量,比如用酸奶、果酱等服药,口渴时含冰,饮用果汁或吸食无糖冰棒等。
控制高热量、高蛋白食物的摄入。“一口肉,二口饭,三口水果,四口蔬菜”,减少心脏能量消耗。
对一些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老年慢性心衰,注意饮食可获立竿见影的疗效。病情较轻,不需住院的患者,适量补充富含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,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。
▶关注锻炼节奏
过多的体力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,加剧病情;长期卧床则容易形成静脉血栓,引发脑梗塞、体位性低血压等。因此,症状缓解,进入恢复期的心衰患者可以循序渐进地运动。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:
●先在床上伸展四肢,再缓慢下床,在床边、室内漫步;
●走走歇歇,按照3分钟、5分钟、10分钟,逐渐增加活动量;
●病情好转明显,可以到室外进行一些舒缓的保健活动,如漫步、体操、太极拳、气功等,以不引起胸闷、气喘为适度。
心衰患者应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增加活动时间,但必须以轻体力、小活动量、长期坚持为原则。
中西医治疗心衰有效果
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长期规律用药,坚持定期复诊。心衰治疗药物种类众多,西药主要有ARNI、ACEI、速尿、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等,需要遵医嘱联合用药,并严格按照医学专业人士指导调整服用剂量,以免引发毒副作用。
中医药协同西医治疗也有相当不错的效果,常用于心衰的中药治疗就有以下几种:
1.选择温阳利水、滋阴利水、活血化瘀、滋阴补阳的中草药,比如葶苈子、桑白皮、泽泻、茯苓、丹参、红花以及桃仁等。
2.选择中药汤剂治疗,如葶苈大枣泻肺汤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。
3.选择特色中成药治疗,如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慢性心衰的现代特色中药——芪苈强心胶囊。其配方中,人参、黄芪、附子等益气温阳药物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;葶苈子、泽泻等利水消肿药物能够消水肿、通小便,减轻心脏的负担;丹参、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可以扩张血管,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,减轻周围血管阻力。当然,用药须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心衰无小事,如果有相应症状,一定要及时做检查。只有早发现,才能早治疗,减少痛苦,提高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