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园地

老中医治痛风的经验方药

时间:2022-09-09 11:37:36 发布人:李金兰 浏览:

小编导读: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,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,大家对此病都不陌生了。疼痛是痛风最常见的症状,一旦痛风发作,能痛到患者怀疑人生。除了疼痛之外,还有关节红肿、变形等症状。若是被痛风缠上了,可是件马虎不得的事,一定得及时就诊。名医荣远明老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,从以下4个方面来治疗痛风。

荣远明教授认为,痛风急性期邪实标象明显,属中医学风湿热痹或湿热痹范畴;慢性期多表现为风寒湿痹或寒湿痹,甚则顽痹、骨痹等。不同时期,临床表现不同,因此治疗侧重点也不同。

1.风湿热痹或湿热痹

多见于痛风的急性期。一般起病急骤,多表现为下肢关节尤其第一跖趾及大脚趾关节红肿热痛,下肢关节沉重,也可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其他关节红肿热痛,常兼有发热、恶风、口渴、烦闷不安,尿黄,脉弦滑数。

治疗以清热通络为主,佐以祛风除湿之品。常用四妙丸加味或白虎桂枝汤加减,并常加健脾化浊及利尿除湿之品,一是防止脾虚生湿,二是使邪有出路,湿从小便而去。

热盛,加忍冬藤、连翘、黄柏等;热邪损伤阴津者,加生地黄、麦冬、玄参等;肿痛较甚者,加乳香、没药、秦艽、络石藤等;下肢痛甚,选加牛膝、木瓜、独活等;痛在上肢明显者,选加羌活、威灵仙、姜黄之类。

2.风寒湿痹或寒湿痹

多见于痛风的慢性期。表现为关节肿痛,屈伸不利,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,舌苔薄白或白腻,脉弦紧或濡缓。根据感受风寒湿三邪偏盛的不同,临床表现相应具有行痹、寒痹、着痹的特点。针对风寒湿三邪致病的特点,治疗总以祛风散寒、除湿通络为主,常用薏苡仁汤加减。此外,仍不忘加用健脾化湿及利尿除湿之品,注意应用上下肢的引经药物以提高药效。

风邪偏盛者,可加羌活、独活、防风,或选用祛风通络之品如海风藤、秦艽等;寒邪偏盛者,可加用温经散寒之品,如制草乌、细辛等;湿邪偏盛者,可加用胜湿通络药物,如防己、萆薢等。对于有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者,可加祛痰、化石通络的药物,如天南星、金钱草等。

若无明显风象,以关节冷痛、重着、肿胀为主者,为寒湿痹证,治疗以温经散寒、祛湿通络为主,方剂选用附子汤加减的同时,荣远明教授指出,寒邪偏盛时应用的温经散寒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,易损伤阴血,临床运用这些药物时注意中病即止,对于阴血不足者要酌情配合养阴补血药物。

3.痰瘀痹阻

多见于痛风的慢性期。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,日久不愈,时轻时重,或疼痛固定,呈刺痛,关节肿大变形,屈伸不利,皮下有结节或皮色紫黯,舌淡胖,苔白腻,脉弦或沉涩。治疗应以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结通络为主,采用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。

若皮下有结节,可加用制南星、白芥子之类;关节肿甚,则选加防己、土茯苓、滑石之类;关节疼痛剧烈,加用乳香、没药等活血化瘀之品;关节久痛不愈,可加用全蝎、乌梢蛇等;久病体虚,面色不华,神疲乏力者,又当加用黄芪、党参之类扶助正气。

总而言之,这一证型的治疗,不仅强调辨证用药,酌情应用虫类动物药还能搜别除痰,通络止痛,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4.气血不足,肝肾亏虚

多见于久病体虚者。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,日久不愈,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,甚或关节变形,屈伸不利,腰膝酸痛或足跟疼痛,伴有神疲乏力,气短心悸,面色无华,舌淡苔白,脉沉细弦、无力。治疗标本兼治,攻补兼施,特别注意扶助正气,以补益气血、调补肝肾、祛风除湿、活络止痛为法,方剂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。

腰膝酸痛明显者,加用黄芪、鹿角霜等;冷痛较甚,加用制附子、干姜等;关节重着,肌肤麻木者,加用薏苡仁、苍术等;皮下有结节,加用虫类药物豁痰散结。

关于我们| 院长信箱| 合作交流| 人才招聘| 联系我们| 版权声明| 投诉意见| 网站地图| 管理入口

地址: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栋川镇西街8号 联系电话:0878-5712600

设计/运营维护: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

滇ICP备17006604号

滇公网安备 5323250200012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