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3-19 10:19:49 发布人:小编 浏览:
腰痛是腰部疾病的统称,包括腰部扭挫伤、腰肌劳损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梨状肌综合征等。其中,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部筋伤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,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和活动受限。它是由于椎间盘变性、纤维环破裂、髓核突出刺激神经根而引发的病变。在中医学中,该病属于“痹症”“腰痛”“腰部筋伤”等范畴。其发病多因劳损外伤、外感六淫、肝肾亏虚等因素导致腰腹部经筋受损,出现“筋出槽”,进而影响经筋对骨骼的保护和滋养,导致“骨错缝”,从而诱发本病。
腰部是脊柱负重量较大,活动较为灵活的部分。腰部支持人体上半身的重量,负责前屈、后伸、侧屈、旋转等各方向的运动,在身体各部位运动过程中起枢纽作用,为日常生活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。因此,腰部的筋膜、肌肉、韧带、小关节突、椎间盘等易于损伤,从而产生一系列腰部筋伤的疾患。《素问·痿论》记载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”,《灵枢·经脉》中记载“骨为干,脉为营,筋为刚,肉为墙”。可见,筋为纽带,约束骨骼,使得关节活动自如,骨骼为支架,乃筋之起止附着之处,肌肉为墙,能够保护关节的稳定,使关节免受损伤。
腰部经筋包括腰大肌、腰方肌、多裂肌、腰髂肋肌、胸最长肌、腹横肌、腹内斜肌、腹外斜肌等肌肉组织,棘突上韧带、棘突间韧带、黄韧带等纤维束组织,以及椎间盘等软组织。腰椎共有5节椎体组成,《素问·五脏生成》云:“诸筋者皆属于节。”筋附着于骨,大筋联络关节,小筋附于骨外。筋束骨,骨张筋,骨能够为筋提供附着点和着力点,筋能够给骨提供连接与动力,也就是说腰的发力是由肉-筋-骨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。
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筋伤科主任医师王庆甫在40多年的临床中,反复总结临证经验,基于筋骨理论创立“三分法”,将腰部筋伤分为初期、中期、后期3个层次:初期为肉伤,中期为筋伤伴肉伤,后期为骨病伴筋伤、肉伤。王庆甫发现,筋伤、肉伤贯穿于腰部筋伤的始终,因此治疗时要对筋伤、肉伤给予足够的重视,才能防止腰部筋伤进一步恶化导致骨病,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。
腰部筋伤三分法触诊
三分法是施术者通过大量触诊,手摸心会,加之对患者感觉及症状的详细询问,结合患者的体态,从而确定手法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一种分类法。在此法实施过程中,手下感觉是其重点,触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归类及治疗方法。触诊时需掌握以下两点。
①手法治疗,正心为要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有言:“一旦临证,机触于外,巧生于内,手随心转,法从手出。”王庆甫认为,正心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要心静、专注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,只有达到专注的状态才能查找到病灶所在之处,做到“摸不错,不遗漏”。另一方面,正心要求医者必须对人体的组织层次及手下感觉非常熟悉,才能做到知常达变,从而正确地找到病灶,反之,即使触及病灶也可能无法察觉。
②触诊的正确姿势及手法。三分法采取滑动式触诊,具体分为3种方法:第一种是以拇指不动为定点,以其他四指滑动探查腰部浅层肌肉及筋膜的病变。第二种是以拇指之外的四指指目作为触诊接触点,结合掌指关节,探查腰部较深层次的肌肉及筋膜的病灶。第三种是其他四指不动,拇指加压施力于深层肌肉,探查深层肌肉及筋膜的病变。如损伤病位在浅表,可用第一种触诊手法对椎体附近的肌肉(如背阔肌、腹外斜肌等)逐个进行探查;病位在稍微深层的肌肉(如胸最长肌、腰髂肋肌等)可用第二种手法进行探查;更深层的肌肉(如多裂肌等)可用第三种手法进行探查。
腰部筋伤三分法治疗
伤肉的治疗
伤肉者,病情较浅,病程较短,未损及筋骨,1~2次治疗后,症状可明显缓解。王庆甫在诊断和治疗腰部筋伤患者时,不仅关注检查报告,还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。他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主观感受、疼痛加重情况以及手下的触诊感觉,相互印证后确定治疗方案。
伤筋的治疗
王庆甫认为,伤筋多为伤肉的进一步发展,多因肌肉筋膜之间出现粘连,使其不能正常地收缩与舒张,治疗时亦要兼顾肌肉。多数处于此期的患者肌肉疼痛并不明显,但可伴有下肢放射痛等症状。治疗时可遵循治疗伤肉的手法进行治疗。针对筋结的部分,可用大拇指重点作用于筋结或条索附近上下捋顺,同时按摩下肢股二头肌、腓肠肌、臀大肌等肌肉,此法治疗1~2次后可明显缓解,再以每周2~3次的频次持续治疗1个月以上以巩固效果。筋结较多、较硬的情况,可选取针刀治疗,纵行或横行切开粘连的筋膜。
伤骨的治疗
王庆甫认识到伤骨多为久病或失治导致,腰部筋伤发展至此期,筋伤、肉伤的各种症状均可出现,病情多易反复,时好时坏,常需在手法、针刀治疗基础上配合正骨治疗,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,可进行手术治疗。